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 激励公司员工担当作为

省国资经营公司按照习总书记“三个区分开来”的总体要求,既对违纪违规行为严厉惩处,又保护作风正派、锐意进取的员工,通过先行先试,积极探索,初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,激励公司员工担当作为。
      深化国企改革,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迫在眉睫。党的十九大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明确任务和更高要求。改革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入实践的过程,国有企业面对内、外部环境的可变性和市场竞争的复杂性,在经营决策中难免不出现失误。为更好保障公平、激发动力,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在严肃追责问责的同时,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已迫在眉睫。国有企业容错纠错,是为推动企业发展、改革创新、维护稳定,在遵守党纪国法和政策规定,勤勉尽责,未谋取私利的前提下,结合实际,严格把关,对未能实现预期目标、出现偏差或者失误时,不作负面评价,及时纠错改正,免除相关责任或者从轻减轻处理,对“好同志”起到保护作用,更好鼓舞改革士气。
      立足企业实际,着力解决“洗碗效应”。当前,国有企业追责问责大多采取“一票否决”制,在面临职能式问责、强压式问责、计时式问责等多重问责压力背景下,部分企业、部分部门、部分岗位的员工,或多或少存在不担当、不作为,观望多、实干少,顾虑重、动力弱的现象。如何清除坚冰,击破壁垒,扬长避短,从根本上消除“多干多错、少干少错、不干不错”的错误认识?公司党委立足实际,结合“大学习、大讨论、大调研”活动,由班子成员带队,深入全资控股企业一线,大量开展走访调研,认真倾听基层心声,广泛收集意见建议。调研中,员工反映最多的不是“不想为”,也不是“不能为”,而是害怕做得多错得多,出力不讨好,反而还担责。有员工形象地比作洗碗,认为洗碗多难免要打破,一旦碗被打破就会被责罚,与其如此,不如少洗碗、不洗碗。“洗碗效应”给公司重重地敲响警钟,如果处理不好将被效仿,“求稳”思想将滋生漫延,公司就会失去竞争力,甚至影响到生存与发展。对此,公司党委下定决心花再大力气也要解决员工“不敢为”问题,必须顺应员工呼声,破除“洗碗效应”。今年9月,在充分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,公司制定印发《容错纠错实施办法(试行)》,迈出先行先试的第一步。
      坚持“七看”标准,合理划定容错纠错界限。公司理清严格执纪问责与“三个区分开来”的关系,坚持“七看”标准,合理划定容错纠错界限。一看初衷,是出以公心还是源于私利,是为了公司整体利益和职工合法权益,还是为本人或者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;二看节点,是在党纪国法尚未明令禁止前,还是明令禁止后的有令不行、有禁不止;三看方向,是符合中央、省委、省国资委和公司党委决策部署,还是上有政策、下有对策,打折扣、做选择、搞变通;四看程序,是履行程序还是破坏规则,是严格执行“三重一大”决策制度,还是利用职权搞独断专行、暗箱操作;五看缘由,是无心之过还是有意为之,是遵守党纪国法前提下的工作失误还是明知故犯,是因不可抗力、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失误失败,还是主观故意、失职渎职、贪污腐败;六看后果,是轻微负面影响,还是造成了严重影响或者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;七看处置,是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消除影响、挽回损失,还是掩盖过失、知错不改。
      宽严有机结合,充分发挥正面导向作用。公司开展专项检查、效能监察、内部巡察、执纪审查,坚持“一把尺子量到底”,把严守党纪国法“高压线”作为容错纠错的底线,将从严执纪问责与容错纠错有机结合,宽严相济,充分发挥正面导向作用。建立容错纠错机制,为担当者担当,理直气壮为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的员工撑腰鼓劲,旗帜鲜明保护讲政治、作风正、善作为的“好同志”,鼓励公司上下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,甩开膀子大干巧干,放下包袱多干快干,努力干事创业,改革创新,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。
       广泛征求意见,引起公司员工强烈反响。容错纠错犹如一剂“强心针”,激发了公司员工担当作为、干事创业的热情,一心一意推进改革,心无旁骛勇于创新,引起强烈反响。《容错纠错实施办法(试行)》制定期间,共收到意见建议11条,公司班子成员、10个内设部门和所属11家全资控股企业纷纷建言献策,支持率达100%。公司员工表示:有了制度机制作保障,就能打消“怕做错”、“不敢为”的思想顾虑,“轻装上阵”,大胆干事创业、担当作为,“好日子”有了盼头。
       不断探索前行,为公司改革发展保驾护航。目前,国有企业实施容错纠错,没有成功经验可循,也没有现成“模板”复制,靠“摸着石头过河”。在执行过程中,公司将从实际出发,及时发现新情况,解决新问题,总结新经验,不断探索前行。前期,公司还制定印发了《不作为不担当问责办法(试行)》,清晰界定问责情形、问责方式以及问责程序,与容错纠错相辅相成,进一步增强公司员工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,从制度机制上为公司改革发展保驾护航。